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歷史就在咫尺眼前


今天的元朗發展迅速,特別是西鐵通車後,沿綫大型屋苑如雨後春筍落成,有不少市區居民近年都搬了入去居住。當他們搬入這些市區豪宅翻版複制的新屋苑,陶醉於發展商強塞給他們的豪華會所但卻只有不足七成實用率的萬元呎價白鴿籠時,又怎會想過這塊土地原本是怎個生機勃勃,美不勝收。現在又是怎樣被堆填扼殺,化作一幢幢肥了地產商的石屎森林呢?

有幸年幼時居住在尚待開發的元朗。「尚待開發」這個說法其實也有相榷的地方,如果開發是指工商業發達,交通便利,高樓林立等等,60年代的元朗當然「尚待開發」。但若說到先祖輩居民移入定居,開土闢田,漁樵耕作,宗族繁衍,元朗其實是很早便已開始發展,還一度發展為新界最有規模的墟市。


引述以下一段找到的資料記載:明朝嘉靖年間,位於現今大旗嶺大樹下天后廟的山貝河河段,河道深可駛船,附近闢有墟市,稱為大橋墩墟,後稱圓朗墟(又作圓塱墟)。圓朗墟的興起吸引村民在元朗平原開墾耕種,促成十八鄉的形成。但該墟市在海禁期間棄用,復界後因河道淤塞,大船已不能駛往,後於康熙八年(公元1669),墟市遷往元朗涌 (又稱水門頭)以北,即現時的元朗舊墟。
不是要和大家上歷史課,只是讓我們有一個概念,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 - 1566) 距今超過450,元朗已闢有墟市。之後這個河道交錯的廣大冲積平原,在本土及客家移民努力開拓下,成為香港腹地的一個漁米之鄉。並且代代相傳,數百年來均未有大改變,直到1970年代,元朗踏上新市鎮發展之路,才開始變得面目全非。



70年代的相片, 左下方河邊是元朗徙置區, 左傍便是康樂樓




今篇附錄的其中一張空中鳥瞰圖、可見到7 0年代元朗地貌,仍大致保留原始狀況。留意照片左下方的水鄉風貌,包括河道及幾大幅漁塘區域,今天都已填平為工業邨及高架路橋。把照片放大還可以找到我經常提到的康樂樓,就在左下角元朗徙置區(元朗邨) 左傍一座工字型、暗黄色的長型低矮建築物、現已拆卸多年,能在一張空中鳥瞰圖中找到,對我來說已是彌足珍貴。




元朗山貝, 晚上眺望會見到山上鬼火燐燐
我說自已有幸年幼時居住在元朗,就是因為那時我們尚可看到,觸摸到,呼吸到未被破壞的山和水,漁塘和農田。而且由於我們居住的康樂樓所在的位置關係,上面引述的一段資料中所記載的一些歷史地名,竟然都是近在咫尺,或日夕相望的地方。例如山貝河的山貝,從康樂樓公眾走廊一端盡頭的窗口便可望到。有時在晚上眺望山貝更會見到山上鬼火燐燐,一段一段閃爍不定的紫藍色火焰,在遠山的漆黑中飄蘯,陰森幽怨,吸引我們一郡小孩既好奇又提心吊胆地偷看。又怎會明白山貝這個小山丘是附近鄉村原居民的風水山,先人的骨殖便是存放在山坡上的金塔內,人骨內的燐與空氣中的水份產生化学作用而燃燒,發出紫藍色火光,便成為無知村童心目中的鬼火了。


元朗涌已變成一條長長的,了無生趣的石屎排洪渠
至於上文提及的另一個地名元朗涌 (舊稱水門頭),則更是就在眼前。康樂樓位處東堤街,顧名思義便知她是建築在東面河堤的臨河之濱,而這條河道就是元朗涌。記得兒時康樂樓面前的這一段河道仍然是可以通航,中小型的內河帆船和舢舨在河中川梭住來,或泊在河邊上落貨物,補給食水。販夫走卒,船家艇户,為口奔弛,做就一幅生機盎然的景像。雖然比不上清明上河圖般宏偉可觀,但也有幾分相似的畫意。可惜隨著元朗發展河道治理工程,截水填河,築路起屋等,元朗涌日漸淤塞乾水,不能再通航。現時更已變成一條了無生趣、長長的石屎排洪渠(見附圖)。年輕一輩無論如何都無法想像從前這裡的水鄉之美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