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情書代讀


 

    在教育未普及的昔日, 書信多要靠寫信佬代筆
我雖然屢次闖禍要人幫忙,但這個頑童竟然也有可以幫忙到別人的時候,就是漸漸讀上小學四五年級後,開始會為一些不識字的街坊讀信。不時都會有些老人家為主的鄰居,拿著家書來找我們有上學的孩子幫忙解讀。為什麼會有人找小孩來讀信? 我猜是一來我們比較易找,而最重要是小孩子沒有機心,看完了人家的信轉頭便忘記了,因此不怕會洩露別人是非吧!



但最印象深刻的一次,是鄰居一位年輕媽媽請我幫忙讀信。她大概二十多歲 ( 這麼年輕卻是文盲在今天真是匪夷所思,但在五六十年代卻是殘酷的現實 ) ,幾個月前才剛剛生了第一個小孩。那封信是她行船的丈夫從老遠的,她從未到過、也不大可能有機會去的南美洲寄回來的。記得那一天我和一位同學正在家中溫習,她靦腆地來到我家門口,輕聲地問我可否幫忙看看一封信。我們說沒有問題,但由於她要照顧嬰孩,所以請我們到她的家裡去。



獨守空幃的人, 每天的希望就寄託在這裡
就這樣子,她坐在床上一邊呵護著孩子,一邊聽我為她讀出丈夫的信。信的內容沒有提及什麼特別事情,都是報報平安和船的行程等等。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位男士信中表達的情深欵欵,和對分隔天涯的愛妻的思念。多年後自己高中時,讀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時候,我竟不其然聯想到這封為鄰居讀的信來(當然是撇除了林覺民文章內拋頭臚洒熱血的那部份內容) 他信的開頭是寫上〝XX妹如晤〞, 這與林文內〝意映卿卿如晤〞竟有八分相似,不過我絕不是說有抄襲之意,只是想點出六十年代夫妻通信,原來都流行XXXX哥的稱謂,一如在粵語長片中看到吳楚凡叫白燕的方式一般。說不定單是看到丈夫寫的XX妹這三個字,妻子的心已經甜到不得了,更加渴望知道丈夫還有什麼要對自己說,只可惜要靠這個鄰居小學生生硬的唸出來。


老實說我當時也只是一個小學五年級學生,要洽如其份地表達她丈夫的情感是絕無可能的了,只可以很簡單地唸一遍給她聽。現在回想起來也有點浪費和可惜的感覺,浪費是因為自己無法演繹出人家的心意,白白浪費了這位先生的一往情深(但願男人的深情是出於至誠而又能經得起長期分離的考驗)。 至於可惜自然就是可惜做妻子的,未能親自細讀丈夫千里寄相思的一字一句。不過我雖然自責表達上力有不逮,但主人翁卻似乎沒有不滿,因為從她美麗面龐上帶著的期盼、喜悅、又有點羞澀的表情來看,你便可感受到這封信對守著家、守著孩子的她、是如何意義重大。



一封家書對她來說, 意義何等重大

期盼是很自然的,在那個沒有智能手機,沒有電腦,甚至一般家庭連電話都沒有的年代,有緊急事會打電報,其他的就只有一個傳訊方法---寫信了。更何況她等待的是一個天涯飄泊的海員丈夫的消息呢。能收到他的信當然很喜悅,起碼知道他人身平安,而且丈夫仍然是掛念自己的。至於有點羞澀,我想那是因為她無可奈何地,要將原本是一封很私人的、只是寫給自己看,充滿了丈夫郎情妾意的情書,交給一個陌生人看然後再解讀給自己聽。雖然我只是個小學生,但她感到尷尬是必然的 。



她會有多懊惱為何自己不多識幾個字呢?

憶起為這個少婦讀信的經歷,我竟有點為她難過,因為想像到當她千盼萬望,終於盼到這封信時,她卻讀不懂信的內容,她會有多懊惱為何自己不多識幾個字呢? 否則、多少次夜深人靜、獨自無眠時,拿出這封信來再三細讀,也可以聊解相思呢。 對的、教育是多麼重要,但這絕不是她的錯。只怪在那個未有普及教育的時代,她又生為女兒的命運吧。相對而言,今時今日有這麼充裕學習條件,很多年輕人卻不好好珍惜,才是愚不可及啊!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左鄰右里


昔日電影經常灌輸同舟共濟精神
我說康樂樓的街坊都有著守望精神 能互相幫助很多時大家就是因此得以渡過難關我還記得自己小時有兩次因頑皮闖禍而及時得到左鄰右里伸出援手的例子記述之餘也誠心向兩位昔日幫忙我的鄰居說一聲多謝雖然她們都已離世多年了

話說小時我們一班街童精力旺盛頑皮無比 整天東跑西闖爬高擒低玩得不亦樂乎但樂極總會生悲一次在走廊追逐時不小心摔倒前額撞到牆壁上雖然沒有頭破血流但額頭卻起了一個又青又紫的 大瘤 我強忍痛楚爬起來蹣跚地想走回家但只感覺到滿天星斗的又頹然倒坐回地上

我們一班街童精力旺盛整天玩得不亦樂乎
 
那些一同頑耍的小孩惊呼四散很快已驚動了大人們幾位鄰居主婦走出來把我扶起來查看傷勢議論一番後有年長的主婦提 要用人奶來塗搽和按摩額頭腫起 的瘤才可盡早消退二話不說其中一位剛生了BB不久我們稱呼她 阿嫂 的後生主婦便轉身走回自己房間幾分鐘後只見她手捧著一個飯碗裡面盛著小半碗她自己的人乳交給我的婆婆用來替我療傷



 餵開人奶的阿嫂直覺自己便是那個可幫忙的人
我不知道用人奶來治療額頭撞傷有什麼醫學根據也忘記了那一次治療有沒有效果反正後來也就復原了但每次回想起這件事我都很感激她阿嫂沒有任何動機或利益考慮,只是她直覺自己便是那個可幫忙的人,於是便義不容辭的行動起來,也不曾想過會否尷尬,那種直率自然,就是開放如今時今日的女性,也許都會猶疑一番呢。

很不幸,兩三年後阿嫂於生育第三個孩子時因難產而去世了在醫療水平低落的60年代人們有一個講法說每一次生仔都是同閻皇賭命意思指風險很大。偏偏那時的女性都是一胎接一胎生,阿嫂便是其中一個賭輸給閻皇的人那是我童年時代第二次見到冷酷的死亡另一次便是傻叔了 很傷感都是曾經有恩於自己的人

再有一次闖禍又是因自己頑皮,以射雀仔用的丫叉射中了一個街上的男人(從未想過自己眼界如此準確),被他追上來在走廊抓住,打駡一番後還要我帶他回家,索取洗衣費作賠償。幸而吵鬧聲引起一位女街坊〝六姑〞出來過問,(她是我媽媽她們九位結義姊妹中的大家姐) 全憑她頂著那個悪男的氣焰,勇敢地從他手中把我搶回來,還將他罵得悻悻然地離開。假如不是六姑見義勇為,及時阻止了那人入了我家,給他機會予取予携的話,後果真不堪想像。 (補充一句: 難產去世的阿嫂其實便是六姑的媳婦,六姑在十多年前也因年邁逝世了)



康樂樓不少街坊關係真是情如姊妹的
事實上康樂樓的街坊關係是很緊密的一層樓二十多伙我們都認識分別只是是否很諗熟每天在走廊上在公共廚房裡大家都會碰面大人們會閒話家常小孩們就更加玩作一團又焉能不熟絡呢? 甚至於彼此今天吃飯有什麼菜也會知道很多時隔離屋的師拉會夾一條煎紅衫魚過來然後換走我們的半碟梅菜蒸豬肉飯後互串門子到人家屋裡一邊談天一邊追聽收音機播出的廣播劇進而彼此緊張地討論劇情常常就這樣渡過整個晚上所以可以說大家都沒有什麼秘密也不必忍暪什麼因為彼此的家境都是相差不大同樣清貧反而可以坦然面對一旦需要幫忙也不必難於啟齒因而培養出守望互相的精神

當然這種守望的風氣也是有代價的,就是大家的私隱空間會縮小了。誰人的丈夫賭錢輸光了今個月的家用,誰家夫婦打架了這些消息,也就傳得很快。這與我們今日珍視私隱的價值觀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是每個人都忍受得來。但換來的卻又是另一個極端,各家自掃門前雪,四鄰關門閉戶, 閒事莫理的冷漠鄰里關係又是否更好、更進步的生活態度呢。難道魚與熊掌,真的是不可兼得?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結義金蘭辦“義會”


60年代社會普遍清貧大家過著餐搵餐食的日子稍有意外便會即時陷入困境所以互相幫忙守望相助是生存必要條件這一點康樂樓的居民是深明此道和身體力行的小至向隔鄰賒盬借油代管幼兒大至借錢應急或幫忙籌措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只要放得下面皮總會有人伸出援手渡過難關

一些特別投契的尤以女街坊為主甚至會索性 結義金蘭組成一個緊密的人際小圈子既可作伴逍遙如遇有姊妹財困便會合力周濟 我媽媽便曾經與八位友好鄰居主婦結為義姊妹她年紀最輕排名第九所以人人都以阿九暱稱她 她們感情很好平日除了互相幫忙照應家務閒來也會打打麻雀仔消遣當然一邊打一邊也少不得說三道四交換情報一番我們在一旁玩耍的小朋友也就一知半解地聽到不少東家長西家短的閒話中間自然還夾雜住三番爆棚的食糊叫聲那時仍未懂打麻雀的我最想食的竟然是雞糊因為芝麻糊杏仁糊都吃過但雞糊卻從未嗜過想像起來味道一定會很不錯很自然我當時最不想吃到的便是雙辣了

我小時很想吃雞糊, 最不想吃到的便是雙辣了
 
媽媽和她的姊妹團還經常組辦 義會以備眾人應付不時之需年輕一代可能已不知什麼是義會了我們小時也不明白只是經常會聽到大人們交談時會問彼此有沒有興趣做會或出多少利息去標會原來義會是一種五六十年代很流行的民間儲蓄互助活動它的運作原理大概舉例如下:
以前的銀行根本沒有私人貸款可供應急

假設有會頭 (發起人兼主持人)成功召集了30湊做一個每月供欵100為期一年的義會(60年代的100也不算是太少數目一個打工仔可能月薪也只有3百元 ) 那麼這個義會每個月便可籌集到3000元資金 (會銀) 而這筆會銀是可以供會員(會仔) 借用的但它不叫借而叫標會任何一個需要金錢應急的會仔只要在競投時出到最高利息便能成功標會把那3000元會銀取去還債也好投資也好應付年關亦得總之可自由運用但在之後的11個月餘下會期內這位標了會的人已經再沒有標會的權利,只能每月連本帶息供下去到第二個月又再有另一個會仔可標會當然他也同樣要出付利息至於其他那些不等錢用的會仔大可以一直不標會而實行捧尾會坐收已標會者付出的豐厚利息

義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小市民有一個取得應急資金的途徑因為以前的銀行根本沒有無抵押的私人貸款不似得今日的銀行般濫發信用甚至於預先批核最怕你不借而另一方面有餘錢的人做義會又可以收到比存款銀行更高的利息正是一舉兩得可是義會也有風險就是給人走會了小時也有聽聞鄰居某某師奶做了一份義會卻被會頭挾帶會銀走路了而且那個會頭還一併走了十幾個會帶走了十幾萬會銀幸好媽媽只跟最信賴得過的一班街坊姊妹做會沒有遇上心懷不軌的會頭實在幸運

原來有段時期會頭挾欵私逃的走會案件大量發生以致英國殖民地官員也要管制起他們原本不瞭解也不想過問的義會 (義會英文叫Chit- Fund )港英政府後來於1970年代初為義會的組織和運作立法規管限制了一個義會的參與人數不得多於30一個會頭亦不能同時主持多過一個義會以及一個義會一期會銀總額不得多於2萬元等以杜絕職業騙徒藉辦義會來行騙而在法律嚴格限制下加上銀行逐步開拓私人貸款以至信用卡業務義會這一種其實很有民間智慧的儲蓄互助活動也就日漸息微到今時今日更消失於歷史洪流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