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康樂樓北望元朗水鄉





康樂樓眺望水門頭土堤後有大片漁塘 寧靜幽美 
康樂樓近東堤街的一端面對元朗涌,又叫水門頭,早年河道仍未淤塞時可讓中小型木船舢舨通行。而河涌對岸是一條長長的土堤,阻隔河水以保護土堤後方的大片漁塘。所以我們從康樂樓三樓望出去,會見到一條河道,然後有一條土堤,再遠眺過去便是無邊際的漁塘以及沿塘邊裁種的一排一排樹木。有去過著名元朗景點南山圍的朋友,應可想像那是怎樣的一幅水鄉景緻吧。



招潮蟹大鉗用作防衛 細鉗用作進食

作為普羅基層,居所竟有可比美今時今日數萬元呎價豪華別墅景觀,大概只有6O年代未開發郊野荒區才會出現。這也可算是一種對清貧人家非物質的福利吧。特別是對我們一班野孩子來說,山背和河涌正好給我們涉水攀山,漁塘和紅樹林更是捕魚捉蟹好地方。常常捉到的有烏頭,金山鰂,招潮蟹(我們叫彭蜞),較難捉的是彈塗魚。總之,倘大的大自然就是我們的遊樂場。




彈塗魚很美味, 但滑不留手 很難捕捉

可惜這片大舞台今日已不復見,為了經濟發展需要,大片漁塘在八十年代被填平,建起了鈞樂新邨,東頭工業區和元朗工業邨等。幾年前我曾專程去到工業邨邊沿地方,打算懷舊一番,但見仍有三幾棵刧後餘生的河堤老樹,猶在孤苦伶仃地偷生。可是昔日流經樹傍的河水早已消失,變作漆黑的淤泥污水,還發出陣陣惡臭,可憐老樹尚要在這些工業污水淖中苟然殘喘。人要生存所以要發展經濟,可是樹木、紅樹林、招潮蟹、彈塗魚卻被奪去生存的空間。新一代的兒童亦再沒有機會,像我們兒時一樣奔跑在山林河灘之間了。



70年代照片仍可見分隔河涌與漁塘的長堤.康樂樓位於左下角
昔日元朗涌河堤上建有不少木寮屋,灰灰沉沉地住著一批居民。他們有從事河運工作的,有做河船物資供應的。河堤上還有一間較有印像的建築,是一間瀕河而建、深色瓦頂,白色牆身的石屋。對它特別有印像除了因為它夾在一排木寮屋中間、有點鶴立鷄群之外,還因屋椽上白底黑字的寫了三個大字:正氣堂。小時不知這三個字代表什麽意思,但覺那間石屋很有氣派,一定是如寶芝林般的有來頭的社團。不過又不知它有什麽活動,但見平日有不少中年叔伯在此聚會,或憑河閒聊,或吸食水煙。及到後來讀書讀到文天祥的正氣歌,便又回想起正氣堂這間與康樂樓隔河相望的石屋,但仍不知它與文天祥有無關係。直到近日為寫這篇微博,才的起心肝到網上搜尋一番,發現正氣堂果然和文天祥有關。是他的後人取其臨刑前所寫<正氣歌>正氣二字,設立正氣堂來紀念他,原來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有正氣堂之設立。

至於在香港文氏族人早期主要分佈為兩支,色括新界新田及大埔泰亨鄉他們的先祖文天瑞是文天祥之堂弟,於宋末避元兵禍入居東莞,故此文族子弟,在分別在新田及泰亨祠堂村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及文山公園,並文天祥像及《正氣歌》的碑刻。我有一位老友便是住在泰亨的文氏原居民,以上資料是否正確, 有機會要問問他了。


而小時所見的元朗正氣堂,我亦找到以下一些資料記載:
正氣堂建立於一九五三年,地點為元朗水門頭一幅官地上;因政府收地而租用元朗壽富街廿一號閣樓為臨時會所,後因地方太細而轉租大馬路140號三樓(渣打銀行樓上)為會址;但因租金昂貴,又得到衆多宗親捐助,終於一九六九年購得元朗同樂街安定樓五樓C座為永遠會所。於一九七五年五月七日正式註冊(正氣堂文氏宗親會)為合法社團。後於七六年改名為文氏宗親會(新界) 正氣堂(1976) 有限公司,沿用至今。

元朗北原先有大片類似濕地被填作工業區
水門頭正氣堂於1960年代中被改府收地,我還目睹這座白色石屋被推土機拆毀。當時心很不明白為何整條土堤上的屋都給拆掉,特別是正氣堂這間最體面的建築,瞬閒變成頹門敗瓦,人去樓傾。我們一班野孩子終於有機會入到正氣堂的遺址內玩耍,還記得當時最喜歡玩的遊戲,就是檢拾散在地上的大塊瓦片,架放在兩塊磚頭之上,與弟弟和鄰居的男孩們比賽空手道--用手掌劈斷瓦片。想不別一個廢墟也會變成我們的遊樂場。

土堤寮屋拆遷只是第一步,不消十年,土堤後的大片漁塘、柳堤、紅樹林及濕地上的無數小生物,都逃不了被堆填毀滅的命運,這就是發展的代價了。















3 則留言:

  1. 現時文氏正氣堂又返回元朗涌旁,安樂路建安樓。每年隨屏山鄉參與天后寶誕巡遊。

    回覆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唔記得5樓定6樓了。對落木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