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元朗康樂樓的生與死



元朗康樂樓的生與死

日前介紹過康樂樓約有120多戶人遠超過72家房客的規模。原來不止這個數目。為了查證康樂樓的資料我上網找了一大段時間但因年代久遠網上關於康樂樓的資料幾乎是零。郤找到很多內地樓盤叫XX康樂樓的 原來城市大學也有一座活動大樓亦叫做康樂樓的

很失望但也難怪畢竟我的兒時故居----元朗康樂樓早在互聯網出現前便己拆掉。忽然想起查舊報紙電子存檔竟然給我找到幾段有關康樂樓的舊新聞

19731127日華僑日報報導
其中一段是19731127日華僑日報報導(見右圖)關於當時康樂樓大業主,要收回康樂樓拆掉重建,就賠償數額而與住戶對簿公堂。真不明白這般小故事,何以報紙會有興趣報導? 或許這正反映當時社會較平靜單純,不似今天如此煩躁多事吧。多虧華僑日報這一段報導所陳述的背景資料,使我得知康樂樓是建於1953共有170戶租客73年我家早已搬遷沒趕上重建賠償官司。

香港舊樓拆卸得很快康樂樓只有20年樓齡便拆掉重建實在浪費當然地產發展商一定要破舊立新才可以創造價值賺取利潤 但是拆卸舊樓的同時卻毀滅了一些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和彌補的價值它們一旦失去便是永遠失去而對我來說元朗康樂樓的拆卸便成為心中永遠的遺憾

今天,知道康樂樓曾經存在的人大概廖廖可數也印象模糊但對於曾經居住於此的170近千名居民康樂樓的生活回憶應該會是刻骨銘心吧特別是我們一群當時只有五六歲的野孩子那裡就是我們的童年

(網上找到一幀H型樓房的照片, 康樂樓的布局便是這樣子,但只有3層高,中間是公用廚房和浴厠 )

康樂樓既然已經拆卸多年又只是一楝再普通不過的,貧苦平民蝸居的舊樓拆掉了又有何遺憾或值得一記的地方? 我想答案正正就在貧苦平民這四個字上的確 就是因為康樂樓的居民都是掙扎於社會下層的一群他們或是出賣勞力, 或憑一門手藝,。當中有做小販的,做裁縫的,行船的,巴士售票員,文書,警察,也有打住家工以致在家做手藝謀生,辛勤工作養妻活兒。當然還有一班沒有工作,但要負起持家教子重擔的主婦和她們一大群兒女們。這群人從不怨天尤人樂天知命地活著

 對這些寂寂無名但可親的生活鬥士你不期然會產生無限敬意更感覺自己有義務把這群被命運安排到一起聚居於康樂樓的人們的生活事跡一鱗半爪記述下來。讓其他人也知道,曾經有過這麼一座樓房,雖然簡陋純樸,郤在無數個酷暑和寒冬日子中,庇蔭了這麼一群努力生活的人。他們是元朗歷史,也是香港歷史的一部份。不應無聲無息地消失去。

 

5 則留言:

  1. 估不到一幢康樂樓令你記錄了這麼多篇回憶

    回覆刪除
  2. 唔記得5樓定6樓了。對落木廠

    回覆刪除
  3. 原來是隣居,仲係同層同景觀啊

    回覆刪除
  4. 只記得花名大頭仔的隣居

    回覆刪除
  5. 仲有亞全及亞麗的近隣,後來搬咗去新區了,拆樓時仲係用黑色大座鐵球撞冧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