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都寫電器用品,不是我對家電特別有興趣,我亦非賣電器的。只不過回首60年代初家中只有3件電器,比對今天的60件,除了反映物質的富足(甚至於汛濫)外,更使我對父祖輩的胼手胝足,克勤克儉和頑強的生命力,感動和感激。
是的,60年代初的香港經濟仍有待起飛,一般普羅大眾都是靠出賣勞力,餐揾餐食。加上子女眾多,動輒都有五六個,食指浩繁,很多時根本入不敷支。家徒四壁,無隔宿之糧,是普羅家庭的寫照,沒有什麼值得羞恥,也沒有多餘的心思去覺得羞恥,因為大家都忙著為生存而奮力掙扎。那時人們的家當都是最基本,僅可勉強應付生活所需。例如只有一張綿被,那麼遇上多大的寒流,也只能靠那一張綿被去抵禦嚴寒,天曉得你凍到徹夜難眠,那時可沒有什麼臨時避寒中心,也沒有社會福利署派毛毯等現代人視為理所當然的措施。間中也許有一些教會或慈善組織會有救濟品派發,但大部份時間還得靠自己和隔離鄰舍守望相助,渡過難關。
那年代的人,似乎都沒有一點兒靠政府的念頭,相反,但求官門不入,自求多褔。一如古代<擊壤歌>所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是那麼簡單樸實,樂天知命。但又是那麼脆弱無助,一家大細,抵禦生活的狂風暴雨,靠的是四壁薄牆,和父母的兩雙手。處境看起來和簷前那一窩燕子,竟然沒多大分別。
現代人縱然有樓有車加上百萬存款,尚且沒有安全感,又怎去理解昔日的人,是如何捱過來的? 而作為成長於60-70年代的自己只想說: 兒時家中擁有3件電器,已經算很不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